6月16日,清晨的西北戈壁,玉门老君庙油井的游梁式抽油机缓缓起落,诉说着这座“中国石油工业摇篮”城市能源转型的故事。历经28年探索实践,玉门实现了从地下“挖黑金”到空中“捕清风”的跨越式发展,构建“风光水氢储”多能互补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生动范本。
1997年,丹麦产风机落户玉门,拉开了中国西部新能源开发的序幕。彼时,风电场建设者在漫天黄沙中搭建帐篷,兰新高速上建材运输车昼夜穿梭,谁也未曾想到,这片荒芜之地会孕育出改写中国能源版图的磅礴力量。
2007年,昌马20万千瓦风电项目落地,标志着玉门新能源迈入规模化开发阶段。2009年,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工建设,吹响了新能源基地建设的号角。面对“弃油转风”的质疑,玉门人用数据作答:7.9米/秒的年均风速、超8000小时的有效风时,让这片戈壁成为天然九游体育科技的“风力发电厂”。
如今的玉门,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绵延百里;全球最大“光热+”储能项目昼夜运转,持续输出清洁电力;抽水蓄能、飞轮储能等前沿技术纷纷落地。
在玉门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现场,光伏电能通过电解水技术转化为高纯氢气,一条全流程贯通的绿氢产业链由此诞生。这条产业链不仅为传统炼化产业注入绿色动能,更开创了“油气电氢”多能互补的产业新范式。所制氢气输送到玉门油田炼化总厂、老市区化工园区和东镇建化园区,实现从生产到利用的闭环,走出了绿电与绿氢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数字化转型同样为产业赋能。在玉门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智能集控中心,300台风机的实时运行数据在大屏上跳动。“我们自主研发集控系统、CMS系统和云上风电系统,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电力交易、设备运维的智能化管理。”中节能玉门风电场副场长吴德介绍。截至2024年底,玉门电力装机规模达723.9万千瓦,累计发电760亿千瓦时,先后获得“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等荣誉。
玉门的转型,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一场惠及民生的变革。风电工程师李政10年前来到这里,如今已扎根落户。“住房有保障,孩子上学、家人就医都方便,收入也稳定。”李政说。数据显示,玉门风光电产业已带动本地1.2万人就业,风电相关专业成为职教中心的王牌学科,源源不断为产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
城市面貌也在转型中焕新。玉门新市区崛起为宜居新城,宽阔街道绿树成荫,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教育、医疗、商业配套一应俱全。“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纷至沓来,见证着这座城市从工业基地向宜居家园的华丽转身。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06002 ICP备案:陇ICP备17001500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6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甘)字第079号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编号:甘B2__20120010
主办:甘肃中甘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团:甘肃和谐律师事务所()甘肃天旺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