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内蒙古通辽市工业以“冲刺者”姿态交出近年来最亮眼的成绩单。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继2024年全年增速5.1%的7年最佳成绩后再攀新高。
这一强劲增长的动力从何而来?7年最佳成绩单背后,通辽市工业提质增效靠什么?透视这份成绩单,答案跃然纸上——通辽市坚持“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锚定再造一个“通辽工业”目标,深化“工业倍增”行动,坚定不移地抓招商、增投资、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工业经济发展展现强劲韧性与蓬勃活力。
5年前,通辽市工业陷入至暗时刻,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固投增速-42.3%,工业经济运行失速掉挡、产业动力接续不足、项目建设后继乏力。
面对严峻形势,通辽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立足本地实际,找准破局关键——“项目为王、招商为要”,以招商引资大突破推动项目大攻坚。先后制定出台《通辽市2021—2022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通辽市创新招商引资实施方案》以及产业链招商图谱等文件指南,精准锚定目标企业,落实任务、明确措施、挂图作战,确保项目序时高效推进。同时,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外出招商、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主动对标招商”的工作机制,以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等形式,先后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与百强企业、头部企业对接洽谈,全力招大引强。
2021年以来,通辽市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新能源和装备制造、铝镍硅新材料、玉米合成生物、绿色农畜产品等九大产业为抓手,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着重围绕重点板块开展产业链招商和靶向招商,持续开展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招商。累计外出招商近5000次、对接企业7955家、洽谈项目7321个,签约项目2000余个、签约额近7300亿元。
正是招商引资这一“关键落子”,激活了经济发展的全局。2024年,通辽市引进千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609个,总签约额2457.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0个,签约额2349.7亿元,同比增长2.96%;引进到位资金393.64亿元,增长2.35%,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项目是工业发展的“压舱石”。通辽市按照闯新路进中游目标要求,制定《通辽市工业倍增行动计划方案》,持续做大规模总量。围绕九大工业产业链“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行动计划和方案,绘制产业链图谱,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纵向衔接贯通,产业集群区域整体布局。2021年以来,开复工产业项目878个,竣工投产项目396个,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竞争力持续增强。
在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电池箔及配套坯料项目生产车间,机械运作声此起彼伏,生产线全力运转,银白色的铝箔如银色瀑布般从生产线倾泻而出。
“目前,我们已经投产了29条铸轧线条冷轧线条电池箔生产线条箔轧线月份也能实现投产。”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薛孛宇介绍道。
目前,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电池箔、内蒙古创新轻量化新材料有限公司创新轻量化、内蒙古(奈曼)经安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不锈钢以及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5万吨苏氨酸、50万吨味精已投产;内蒙古善合药业有限公司、内蒙古安洲药业有限公司土霉素碱等玉米生物医药产业项目陆续投产达效;中化学(内蒙古)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乙二醇项目盘活重组并投产运营……一个个重点项目从“规划图”变成“施工图”,通辽市工业经济发展气势如虹。
数据彰显实力。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698亿元,较2020年增加664亿元,年均增长13.2%。规上工业增加值“量速双增”,2024年增加值同比增长5.1%,高于“十三五”期末6.3个百分点;全市规上企业户数达315户,比2020年净增90户。
2025年一季度,全市79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复工,开复工率达39.5%;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5.9亿元。通辽市工信局工业运行科科长崔静表示:“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一是制造业基本盘稳健,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25种工业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对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起到了有力支撑;二是新能源产业对工业经济支撑拉动作用凸显,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同时,一系列支持企业纾困发展的政策对于稳定工业、稳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产业项目的持续落地,推动通辽市主导产业集聚优化升级,产业集群优势不断凸显,展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内蒙古华欣药业有限公司,全封闭式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经过洗涤、烘干、灭菌、分装等一系列严格工序,一瓶瓶注射用头孢噻呋钠制剂新鲜“出炉”,整装待发。
该公司总经理白素涛说:“注射用头孢噻呋钠制剂生产线,使公司实现了从原料药到大容量注射剂及粉针剂的跨越,客户实现了从制剂药厂到终端用户的跨越。该生产线亿支制剂,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至4亿元。”
通辽市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导向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集群成势、未来产业有序布局,不断拓宽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动能、锻造发展新优势。
如今,再造一个“通辽工业”取得新进展,铝基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镍基新材料产业产品实现由“铁”向“钢”转变,玉米合成生物产业迭代升级,实现原料药到成品药的突破,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已见雏形;铝基新材料、玉米合成生物产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昶辉生物、中建材矽砂被评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梅花生物、昶辉生物、联晟、旭阳4户企业入选自治区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截止到2024年底,九大产业链实现产值132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8%。其中:铝镍硅新材料产业产值近千亿元,玉米合成生物产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均超百亿元,分别达166亿元和109亿元。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沃土滋养。在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味精项目包装车间,一条条自动化包装流水线正在高效运转。
“得益于通辽市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年产50万吨味精及配套项目于2024年3月动工,当年12月就建成投产。”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外事业务主管李磊说。2024年,企业加工玉米225万吨,产值达105亿元。2025年,计划建设年产25万吨合成氨、年产2万吨核苷酸等项目,力争“十四五”末产值翻上一番,突破200亿元。
营商环境是地区发展的根基土壤,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通辽市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以营商环境的“优”,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带动项目投资的“增”,保障经济运行的“稳”,用高水平营商环境助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辽市连续3年召开新年第一会,连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争优年、创新年行动,予以强力推进,营造了亲商、重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全市营商环境质量评估排名跻身全区第一方阵。
这片营商沃土正释放强大磁吸效应:众多企业纷纷把总部基地和产能向通辽市转移。全球规模最大的陆上风机整机装备制造基地龙马集团,已于2023年6月将总部基地迁至通辽市;作为全球铝银浆、球形铝粉单项冠军企业,内蒙古旭阳已经作为旭阳的上市主体,纳入自治区的天骏上市计划。
每一个项目选择通辽、扎根通辽,绝非偶然。通辽以“软环境”锻造“硬实力”,工业经济活力增强。
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高效推进,背后是通辽市3项机制的保驾护航。一季度,开复工项目244个,科尔沁区龙马20万吨风电法兰项目、扎鲁特旗扎铝合金续建二期工程、通辽发电总厂2×350MW热电联产工程等一批20亿元以上项目有序复工建设……
年初以来,通辽市强化“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以推进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为抓手,优化项目谋划储备机制、项目前期保障机制、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机制3项机制,助推重大项目快审批、早开工、早投用。
在项目谋划储备上,通辽市成立了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工作推进组,下设12个工作小组,实行“专班+项目化”推进模式,按照产业类型、项目规模和实施阶段,建立“近期可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可滚动”的三级项目库。2025年,通辽市共谋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市级重点项目544个,总投资超22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700亿元。
在项目前期保障上,通过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工作推进组+行政审批部门+项目管家+帮办代办专员”联动运行机制,主动靠前服务,做到“一项目一对接”。利用全流程帮办代办、集中审批、现场办公等有力举措,为企业立项备案、用地预审等手续提供无缝衔接服务。
积极推广不见面审批,将区域评估成果应用、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创新举措延续到后续项目前期工作中,加快推动审批办理进度,实现重点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在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上,通辽市实行项目领导“包联制”,完善市旗两级领导包联项目机制。选取45个社会影响较大、对地区贡献度高的重点项目,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包联对接,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为项目推进排忧解难。同时,建立市级重点项目“周调度、月总结”机制,定期向各级领导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得益于一项项实打实的硬措施,通辽市工业经济运行已走出历史谷底,回归合理区间,“摆脱困局”的突破九游体育官方网站已经实现,“跨越追赶”的势头正在积蓄。
2025年,通辽市紧紧围绕“全方位突破困局、高质量跨越追赶”的工作目标,以高端九游体育官方网站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深化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布局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工业倍增”行动,推动全市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突破。全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开复工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0个以上,完成工业固投410亿元,完成投资同比增长约20%;全年竣工投产项目60个以上。
如今的通辽,正以“项目为王、招商为要”为引领,全力稳增长、促转型、提质效,以产能释放促进工业脱困晋位,奋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追赶。(郭洪申 包乌云)
如今的通辽,正以“项目为王、招商为要”为引领,全力稳增长、促转型、提质效,以产能释放促进工业脱困晋位,奋力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追赶。